硒—有名也有数的 硫家族成员
硒的元素符号是“Se”。它是由瑞典化学家Berzlius(伯采利乌斯)于1817年在研究硫酸厂铅室中沉淀的红色淤泥性质时发现的。硒在元素周期表的原子序数为34,原子量为78.96,在第4周期,第6主族,属硫族元素。
硒在地壳中含量极微,其丰度为0.000009%(由一亿分之九)分布又很分散,属于一种分布很分散的稀有元素,它的物理化学特性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,在自然界中往往很难找到独立硒矿,只在恩施发现有独立矿,但并未大量开采,但找到硒也并不困难,它往往和硫共生。所以在火山喷发的硫化物中常伴有大量的硒,并可聚集在喷发后。
硒—140多年的历史 人们谈硒色变
大约在13世纪末(1295)马可波罗在中国西部山区发现某些牧草引起食草动物的蹄子脱落;1560年一位传教士记述了哥伦比亚某地的谷物毒性很大,人畜吃了这种谷物就会掉毛发。1856年美国西部的军医Madison(麦地森)观察到纳布拉斯加州骑兵用当地牧草喂养的马发生蹄、毛脱落。1893年怀俄明州报道了同样的情况,以后研究表明,马、牛、羊、猪等动物吃了高硒的饲料(高出100倍的谷物)经数周或几个月,会发生慢性硒中毒;一般人硒中毒现象很难遇到,因为食物里的硒含量很少,在恩施,发现的硒中毒也是长期吃污染硒才发生硒中毒现象。表现,头痛、失去嗅觉,不辨香臭,在硒治炼厂及加工厂,工作的工人,容易得胃肠疾病,神经过敏和紫斑症,我国仅在恩施地区发现此种现象,目前已没有中毒的了。但至今大多数人看到的还是硒有毒性的一面,对硒望而生畏,谈硒色变。其实,直到1957年5月有17日德国人Schwarz(施瓦茨)等人的研究工作成为近代微量元素研究的重大突破,才使人类开始认识到硒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微量元素。Arial, Helvetica, sans-serif; font-size: 12px;">(文章内容来源网络,仅供参考,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删除)